形意述真的一段練拳經驗

在形意大家孫祿堂所著的拳意述真中,有一段很生動的描述,我只能說古代人練武是全心全意的在投入,境界實在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,這或許可當為日後個人修練階段的參考:

第八章 練拳經驗及三派之精意
餘自幼練拳以來,聞諸先生之言,云:拳即是道。余聞之懷疑。至練暗勁,剛柔合一,動作靈妙,一任心之自然,與同道人研究,彼此各有所會。惟練化勁之後,內中消息與同道人言之,知者多不肯言,不知者茫然莫解,故筆之於書,以示同道。倘有經此景況者,可以互相研究,以歸至善。餘練化勁所經者,每日練一形之式,到停式時,立正,心中神氣一定,每覺下部海底處即陰橋穴處如有物萌動。初不甚著意。每日練之有動之時,亦有不動之時,日久亦有動之甚久之時,亦有不動之時,漸漸練於停式,心中一定,如欲洩漏者。想丹書坐功,有真陽發動之語,可以採取。彼是靜中動,練靜坐者,知者亦頗多,乃彼是靜中求動也。此是拳術動中求靜,不知能消化否,又想拳經亦有「處處行持不可移」之言,每日功夫總不間斷。以後練至一停式,周身就有發空之景象,真陽亦發動而欲洩。此情形似柳華陽先生所云:複覺真元之意思也。自覺身子一毫亦不敢動,動即要洩矣。心想仍用拳術之法以化之。內中之意,虛靈下沉,注于丹田,下邊用虛靈之意,提住谷道,內外之意思仍如練拳趟子。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時,陽即收縮,萌動者上移於丹田矣。此時周身融和,綿綿不斷。當時尚不知採取轉法輪之理,而丹田內,如同兩物相爭之狀況,四五小時,方漸漸安靜,心想不動之理,是餘練拳術之時,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,至於不練之時,雖言談呼吸,並不妨礙內中之真息,並非有意存照,是無時不然也。莊子云:「有真人呼吸以踵」,大約即此意也。因有不息而息之火,將此動物消化,暢達於周身也。以後又如前運用,仍提在丹田,仍是練拳趟子,內外總是一氣,緩緩悠悠練之,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穩處,動作練時,內中四肢融融,綿綿虛空,與前站著之景況無異。亦有練一趟而不動者,亦有練二趟而不動者,嗣後亦有動時,仍是提至丹田,而動練拳之內呼吸,轉法輪用意之用於丹田,以神轉息而轉之,從尾閭至夾脊,至玉枕,至天頂而下,與靜坐功夫相同,下至丹田。亦有二三轉而不動者,亦有三四轉而不動者,所轉者與所練趟子消化之意相同。以後有不練之時,或坐立,或行動,內中仍以用練拳之呼吸,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。以後甚至於睡熟,內中忽動,動而即醒,仍以用練拳之呼吸而消化之,以後睡熟而內中不動,內外周身四肢,忽然似空,周身融融和和,如沐如浴之景況。睡時,亦有如此情形,而夢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。因醒後,已知夢中之情形而化之也。以後練拳術睡熟時,內中即不動矣。後只有睡熟時,內外忽然有虛空之時,白天行止坐臥,四肢亦有發空之時,身中之情意,異常舒暢。每逢晚上練過拳術,夜間睡熟時,身中發虛空之時多;晚上要不練拳術,睡時發虛空之時較少。以後知丹道有氣消之弊病。自己體察內外之情形,人道縮至甚小,消除百病,精神有增無減,以後靜坐亦如此,練拳亦如此,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。以上是餘練拳術,自己身體內外之所經驗也,故書之以告同志。
拳術至練虛合道,是將真意化到至虛至無之境,不動之時,內中寂然,空虛無一動其心,至於忽然有不測之事,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。中庸云:「至誠之道可以前知」,是此意也。能到至誠之道者,三派拳術中,餘知有四人而已。形意拳李洛能先生,八卦拳董海川先生,太極拳楊露禪先生,武禹襄先生。四位先生皆有不見不聞之知覺。其餘諸先生,皆是見聞之知覺而已。如外不有測之事,只要眼見耳聞,無論來者如何疾快,俱能躲閃。因其功夫入於虛境而未到於至虛,不能有不見不聞之知覺也。其練他派拳術者,亦常聞有此境界,未能詳其姓氏,故未錄之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