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傳統武術的難處和囈語】
有時候,傳統武術要和人解釋或討論其內容是困難的,個人覺得:
1.現在華人的社會,經過西化後已經和百年前大不相同,所以所使用的詞彙及語意都產生了很大的落差,例如『氣』、『氣貼背』、『陰陽』、『五行』…等基本上很難用現在的詞彙來清楚表達。但是這樣就要放棄嗎?
2.很多典籍所紀錄下來的描述,常常都是當時那個人的感受,不容易被具體或量化說明,例如在十三勢行工要解:『以心行氣,務沉著,乃能收斂入骨』,「」收斂入骨」是怎麼樣的感受?每個人對身體的敏感度都不同,自然就眾說紛紜,那後學者又該如何依循呢?
3.傳統武術沿革至今內容浩瀚龐雜,有精要也有很多糟柏,更和道家丹道、宗教等多種文化揉雜在一起,更難明確認知怎樣的武術才是華人的傳統武術。
4.應用練習的減少,導致實用的表現也不好。我個人覺得要恢復傳統的武術應用不難,難的是如何打出有傳統武術的特色,就像打跆拳你不會說是打泰拳一樣。反而是兵器要復原其用法的困難度是相對比較高的。
5.現代解剖、醫學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,或許還有些是科學無法證明的,可是已經證明就應該做調整以符合現代需求。例如「如欲向下,必先往上;如欲向左,必先往右」,這句話用肌筋膜的觀點來看就容易懂,當你想跳得更高時,你必須先下蹲,讓腿部的筋膜蓄涵向上躍起的彈力,在竭力往上跳,這樣是不是更容易懂。又如『易骨』,基本上就是『經由運動,骨骼會變強壯』,在壓電效應下,骨組織在承受壓力時會變得更緻密,形成更堅固的骨骼基質。從上可以知道,古人常從經驗中累積到某件事情會產生何種結果,但是中間裡面的原由卻不見得清楚呀。當現代科學已經可解釋的情況下,就應該調整成現在人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,才能貼近現在的社會。例如骨骼、肌肉、肌筋膜是構成運動的三要素之一,如果我們還以骨骼為主,是不是會離事實更遠了,甚至還是難以理解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