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手或不搭手

<搭手或不搭手>

 孫子兵法:「故善戰者,求之於勢,不責於人,故能擇人而任勢。任勢者,其戰人也,如轉木石。...故善戰人之勢,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,勢也。」中國傳統武術向來是重勢的。

一場争鬥經常是從遠距離開始的,進而接近搭到手,再到摔跤擒拿。所以無所謂搭手或不搭手,完全看當下的態勢,和自己擅長的技術。如果只能搭手,那戚繼光所說的「不招不架,只是一下」就不成立了。本來搭手和不搭手的情況,都該是練習項目的,當偏重了某一方時,就成了弊病,比如重搭手。例如,許多視頻都會教八卦掌的「擺扣步」用於「管腳」多麼好用,但是從來都沒看到有人教如何進身才能用上擺扣步的。而搭到手之前,是不是得先考量被擊中的可能。如果搭手是戰鬥的常態,那今日的競技比賽可能都是太極拳的選手了。
再從拳推到兵器,如劍、槍,花了大把時間練纏劍、纏槍,只為了「聽」,倒不是說聽完全無用,而是對抗上,兵器的接觸時間通常很短暫,那這樣,真的是有效率的練習嗎?
一手之內的鬥爭,常是傳統武術精采的一面,而在一手之外呢?

留言